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政务要闻

“重要工作部门谈 行政决策大家看”第四次专项访谈举行

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落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本报讯 记者薛利超报道 5月16日,市政府办开展了第四次“重要工作部门谈 行政决策大家看”专项访谈活动,邀请了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三个部门就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推进美丽葫芦岛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落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工作进行解答。

  市水利局副局长吴志策就我市流域及水系划分、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以及战略储备分析情况进行了介绍。我市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286条,10平方公里以下有1608条。按流域划分,分为滦河流域,渤海西部沿海诸河流域;按水系划分,共有大凌河水系、小凌河水系、小凌河至六股河水系、六股河水系和六股河至山海关和青龙河六个水系。202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1.08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56亿立方米增加了7.8%,比2021年减少23.8%。其中,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9.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5.32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3.62亿立方米。目前全市9座大中型水库共蓄水5.08亿立方米。这些水量保障着全市的工农业供水安全。2022年全市总供水量和用水量均为4.3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10亿立方米。从比例来看,农业用水占总用量的1/3、生活用水量将近1/3,也是着手研究的节水方向。基于我市水源工程体系分布现状和未来可期的水源工程建设,参照省级水网格局构建理念,初步建议我市构建“西水东补,内源联通,城乡一体,外水济中”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针对我市水资源工作,建议实施辽西北供水工程赢得战略资源,尽早开展市级水网规划布局工作,尽早开展水质性缺水的协调工作。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沙建国就我市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上的总体思路以及具体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今年,市自然资源局建立了“一横一纵”总体工作思路,纵向上全面贯彻上级要求,横向上以要素保障和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方向,在推进美丽葫芦岛建设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上,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以自然资源工作的实际成效,在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在具体工作方面,坚持提增量挖存量,在要素保障上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在用地保障上提高增量,在用矿保障上提高质量,在用海保障上盘活存量。坚持强审批优格局,在规划引领上构建国土空间体系实现新突破。依托我市山、海、城、泉、岛优良生态环境本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资源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基于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和建设要求,完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坚持抓项目提质效,在生态建设上推进保护与利用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全市国土绿化和矿山复绿工作部署,优先考虑布局在矿山复绿工程的周边开展荒山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工程。在矿山复绿过程中有效提升项目所在区域生态安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新华就《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解读。此次印发的《规划》更加注重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转变。具体到我市2025年的主要指标为: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0.9%;地表水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新增80.59公里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长度;新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150亩;五里河恢复“有水”。按照《规划》要求,到2025年,我市要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立标工作,依法清理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涉水工业企业;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率显著提升;城市和县域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提升、施用量减少;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分析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监测工作。

(责任编辑:刘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