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葫芦岛>历史人文>历史传说

明朝起,绥中人就开始与疫情斗争——绥中战“疫”史略

  绥中县地处辽西走廊的西段,是北通塞外的要道,关内外之咽喉。然而解放以前,由于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以及朝代更迭时的战乱,导致本地人民生活困苦,瘟疫丛生,流行不断,人口死亡率非常高。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对人民疾苦极为关怀,建国初期国家即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中共绥中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于1974年制定了《绥中县法定传染病三级管理办法》,由于预防接种的全面开展和对传染病的严格管理,各种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2003419日,绥中县发现辽宁省第一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战,绥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狠抓不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经过全县人民联防联动,众志成城,取得了绥中县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最终胜利。 

  绥中战“疫”历程 

  一、明清时期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本地就曾经“疫疠盛行”。 

  清代道光二年(1822)至光绪十五年(1889),绥中境内先后发生六次“大疫”。 

 

  清代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绥中县内鼠疫流行,死亡70人。据《东三省疫情报告书》记载:“十二月十七日,苦力史秃子由哈尔滨染疫乘汽车至绥,毙于城内,是为全县第一发生点。二十八日苦力李玉才由哈尔滨染疫乘汽车入境,毙于宽邦,是为第二发生点。由是传至大栗屯、大白石咀、宋家沟等处。正月初七日商人李振邦由新民府染疫从驿路入境毙于前所之大松树沟,是为第三发生点,未外传。总计死亡70人”。 

  二、民国初期 

  民国十一年(1922年)绥中基督教会请锦县大夫来绥中开始施种牛痘,以防天花。民国十六年(1927年)奉天省颁布《传染病预防条例》,开始广泛推行给儿童种痘预防天花。民国十九年(1930年)七月,绥中全县种痘共6155人。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四月间,县城南三角屯天花病流行,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也有被感染的,共发病54人,死亡8人。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县内霍乱发病9人,死亡4人。 

  三、伪满时期 

  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颁布《传染病预防法》,将鼠疫、霍乱、天花、赤痢、肠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等九种急性传染病列入管理类范围。防疫措施一是种痘,二是预防注射,三是对饮食、理发、澡堂等服务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四是对开业妓女实行检毒。伪满绥中县政府于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七月设立绥中县防疫委员会,但是到九月就撤销。 

  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8月,前所、前卫一代霍乱病流行,传播方式为输入性,主要是山海关发生霍乱,县内逃难居民返回时将霍乱传入,截止至92日共发病27人,死亡12人。 

  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县内天花病流行,发病45人,死亡8人。 

  1936年,县内天花病再次流行,发病6人,全部死亡。 

  四、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国民党绥中县政府组建绥中县防疫委员会,下设防疫组、宣传组、总务组,分工负责预防注射、传染病隔离治疗、检疫消毒、厕所及环境卫生清扫、管理饮食卫生、组织掩埋队等项工作。 

 

  1946年版《绥中县行政报告书》刊载有关防疫内容 

  1946年为预防霍乱,国民党绥中县政府由沈阳国立医学院购进疫苗一万人份,分六组注射,红十字会再购进疫苗一万人份扩大注射。至八月底完成预防注射7291人。但是由于疫苗数量少,接种面窄,最终仍导致县内霍乱流行,20天内导致全县死亡99人。其中县城南唐庄子死亡58人,王春一家八口人只剩下一个小孩,另一王姓人家十一口人只剩下三个小孩;县城北双庙屯十天之内死亡17人;东平坡死亡24人。 

  五、新中国建立以来 

 

  1951年绥中县卫生院种痘证 

  19511月,绥中县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19534月,绥中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防疫站,主要任务是进行流行病学、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进行监测和监督,并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19593月,绥中县除害灭病指挥部成立,负责钩虫病治疗的部署、检查工作。19606月,绥中县成立结核病防治所,对全县卡介苗接种和结核病的普查普治工作进行指导。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医疗防疫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各种生物制品不断增加,预防接种的范围和数量也不断扩大,并已经做到基本全覆盖。1950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种痘暂行办法》,首先对全县40046名儿童实施了牛痘接种,至1966年春,绥中县开展全民接种牛痘,接种人数为306388人,1981年停止实施种痘。1952年,绥中地区开始大面积接种鼠疫菌苗。1978年开始对婴幼儿实行卡介苗计划免疫接种。 

  1980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关于《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办法》的规定,全县开始全面实行计划免疫工作,即将各种预防用生物制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1989年国家颁布实施《传染病防治法》,1991年卫生部又发布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从此传染病防治工作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宽邦公社赤脚医生为小学生注射疫苗 

  1951年,县内西北部山区宽邦、葛家、西平等乡疟疾大流行,发病6309人,死亡54人。1952年宽邦地区疟疾再次大流行,辽西省卫生防疫队到疫区进行防治。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白希清、辽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茹古香亲自到西平、葛家、宽邦检查指导防治疟疾工作。19534月至7月,绥中县疟疾流行,并发现恶性疟疾,发病5000余人,100多人死亡。辽西省抗疟专业队556人到绥中疫区开展防治工作。1954年,全县开始大面积施用“六六六”粉进行消毒和灭蚊,对控制疟疾起到重要作用。至1983年疟疾疾病完全得到控制。 

  1954年,全县开始接种白喉菌苗,1961年秋,绥中县内发生白喉流行,发病4813人。至1975年县内白喉绝迹。 

  1955年,县内乙型脑炎流行,发病151人,死亡51人。1969年秋,县内乙型脑炎流行,发病193人,死亡27人。1971年,县内乙型脑炎流行,发病148人,死亡28人。 

  1957年,县内痢疾大流行,发病4357人,发病率为2.6%,死亡220人。 

  1951年县内麻疹流行,发病4579人,死亡128人。1957年,县内麻疹病流行,发病5623人,死亡129人。1959年,县内麻疹病大流行,发病11563人,死亡260人。副县长张文舫代表县政府作出书面检讨。至1980年全县麻疹流行多次,累计发病五万六千多人,累计死亡近千人。1980年县内开始应用麻疹活疫苗接种,麻疹发病率开始大幅度下降,至今仅在少数年份、局部地区出现散发单个病例。 

 

  1959年钩虫病在县内出现较广泛流行,累计发病12777人,发病率为6.8%,死亡6人。经过连续不断地积极防治,至1982年以来再也没有发现钩虫病患者。 

  1962年,在宽邦公社大杨树沟大队开展“两管五改”卫生治本试点,总结经验,中共绥中县委作出决定推广大杨树沟大队卫生治本工作经验。 

  1964年秋,绥中县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发病人数为1509人,发病率在千分之三。至1982年累计发病2875人,死亡4人。经过有效的预防接种和发动群众搞好以灭鼠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综合措施,使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83年以来未见新患者发生。 

  1967年,绥中县内流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1153人,死亡74人。 

  197212月,县内流感大流行,发病总数36471人。同年,前所公社何家大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发病368人。绥中县中西医和防疫人员深入疫区积极防治无一例死亡。 

  1984年,全县被狂犬咬伤人数达2013人,因及时注射了人用狂犬疫苗仅发病12人,发病患者全部死亡。至1985年累计发病28人,全部死亡。 

 

  2003年国内爆发“非典”疫情。4192000,绥中县小庄子镇凌家村二组村民王凤珠经省疾病控制专家组临床诊断为非典型肺炎。 

 

  非典时期绥中县域发放的防治非典知识宣传手册 

 

  非典时期大台山果树农场发放的防治非典知识宣传单 

 

  非典时期绥中县医院发热门诊 

 

  非典时期绥中县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环境消毒 

 

  非典时期绥中县境内设立的检查站 

  绥中县人民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有效控制疫情,决定于20034205:00起对凌家村二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组织人员每天对所有住户用2%过氧乙酸溶液进行消毒,对患者住所及用品用有效氧含汞消毒剂喷洒消毒。至200342219:40止,未发现任何疑似体征,绥中县人民政府宣告解除医学封锁。 

 

  辽宁省第一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王凤珠治愈出院后赠送绥中县委、县政府锦旗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